為動機而生,犯罪剖繪的適用處
刑事調查、勘驗技術不斷提升,每個方法都不斷受到檢驗,包含DNA檢驗、指紋鑑定、血跡噴濺、犯人腳掌與身高的推估,同樣的…犯罪剖繪身為新的研究方式,勢必也會受到司法界的檢視,犯罪剖繪侷限在哪、是不是適用於法庭專業證人的資格、由犯罪剖繪來判斷犯人的心智狀況是否嚴謹?
犯罪剖繪的適用範圍主要在幾個部分:
1.犯罪動機
2.預測犯罪行為與心理
3.設置犯人上鉤的情境
犯罪剖繪本就是為了探索「犯罪動機」而產生的技巧,不少連續殺人犯、戀童癖都有屬於自己的詭異邏輯,像是社交能力不強因而找能力較弱的小孩子。經過數據化整理,以及頻繁監獄訪談,這項體系愈來愈嚴謹。也愈來愈能測知犯人的心理狀態。
犯罪剖繪能測知動機,自然能夠預知犯人的下一步行為,像是犯人如果是因為某種壓力點而引爆,只要碰到類似事件一定還會繼續犯案,或是去酒吧買醉。為了滿足自己慾望,在犯罪的簽名表徵上一定也會有雷同的情況。
高段的剖繪者知道上述情況,當然也能因時制宜,設計出讓犯人上鉤的場景,包含配合媒體的新聞內容,或是表明特定店面已經做好防範,這些都「投其所好」,就等犯人上鉤呢!!
在偵查上,犯罪剖繪有神效,但在司法審判的場合,犯罪剖繪的侷限就出來了。
難在主觀,犯罪剖繪成也主觀敗也主觀
要件該當、是否阻卻,接下來就是責任的有無,而犯罪剖繪常常必須確認「犯人的精神狀態」。但連續殺人犯的精神狀況是否正常,本來就是很複雜的問題,根據FBI剖繪專家的心得…很多連續殺人犯都把殺人當作理所當然的事,甚至心理中早已把所做兇行「合理化」,也因此這些人大多能通過測謊。他們也善於應付專業的心理醫師,總是「投其所好」。像是自己有一個悲慘的童年,身體不適(像是長良性腫瘤),愈有人道精神的鑑定者,愈會誘導到「這個犯人身心狀態導致他變這樣」。這也是不少兇殘犯人能夠過心理醫師那關的原因。
跟心理醫師不然,犯罪剖繪師會仔細研究犯人的犯行,因為比起他們說了甚麼,他們做了甚麼更重要。許多犯人在訪問時就是因為知道剖繪者知道他們底細,反而會老實的全盤托出。
但犯罪剖繪的方法論也因此遭受質疑,是否誰來做都能維持固定程序?剖繪者個人主觀必須加入剖繪中,以及無法檢驗,同時專業性也有疑問,上述四點幾乎都是犯罪剖繪的侷限。以目前的進展來看,美國司法有意讓這項技術數據化、科學化,而隨著FBI協助案件日多,專業性也會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剖繪的重要因素很難脫離主觀性,畢竟這些連續殺人犯本就跟邏輯思考絕緣。FBI專業探員也表示剖繪「有方法,但很難有一個簡單模式套在每一位犯人身上」。
而在目前,法界人士不少都認同犯罪剖繪在偵查初期的強大效果,但要用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就有不少爭議了,像是一連續殺人犯被逮,警方不確定他幹下的所有案子,這時候舊案子跟該犯人的連結是否能用犯罪剖繪做依據?只因為剖繪師說這些案子的「簽名表徵」一樣?
以立達徵信社來看,犯罪剖繪要進一步前進,看來還有不少技術性問題要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