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
日前因為拒刊自家招牌評論員池上彰專欄,引發池上彰不滿並宣示出走的《朝日新聞》,昨天終於就此事在日報正式道歉,池上彰遭拒登的文章也在4日見報《朝日》稱:正在深刻反省此次的錯誤,將回到原點,繼續重視各種言論,也會與池上繼續溝通。
《朝日新聞》上個月刊登對昔日慰安婦報導的調查報告,稱昔日報導中曾稱自己強擄女性充做慰安婦的日籍男性證詞並非事實,對該報導予以撤銷。
在《朝日》每週設有新聞評論專欄的池上彰投書談論此事,卻遭《朝日》拒登並要求修改。池上彰一氣之下決定不再繼續對《朝日》供稿。
關於拒絕刊文一事,讀者提出質疑或批評,朝日改變態度9月4日刊登了池上的文章,並解釋稱:為了盡可能挽回讀者的信任,認為必須刊登池上的原稿。
慰安婦是日本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誘騙、徵召、強迫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的女性,當中許多是被強迫或者是被誘騙而淪為性奴隸。日本著名詞典《廣辭苑》對「慰安婦」一詞的解釋為「隨軍到戰地部隊慰問過官兵的女人」。
但大多數歷史學者將此詞定義為「被迫充當日軍性奴隸的婦女」。這些女性主要來自日本本土、殖民地(包括臺灣、朝鮮)、中國,也有部分東南亞及荷蘭女性。
1931年11月,日本海軍將日本僑民在上海虹口經營的4家風俗場所指定為日本海軍特別慰安所,此後慰婦安婦制度蔓延到日本在東亞的整個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和聯合國盟軍進入亞太戰場後,日本和韓國為防止美軍騷擾當地婦女,也曾針對美軍招募慰安婦、設立慰安所。
近期上映的電影《軍中樂園》也是在講述慰安婦的故事,軍中特約茶室(俗稱軍中樂園、831),是中華民國國防部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在台灣本島與離島軍營周邊以契約方式成立的半公娼戶,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慰安所,其目的主要是滿足軍人的性需求,也就是提供軍妓服務的場所。
在1980年代後逐步關閉,1990年代後在台灣已絕跡。
軍中特約茶室是依據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頒布的《特約茶室設置與管理辦法》所成立的,業務由國軍各級政戰部政五處承辦,但不是由國家直接經營,而是以契約方式,由民間招聘女性服務員(或稱為「侍應生」)對軍隊提供性服務,由軍隊的政戰單位為主管機關。
民國四十一年一月,軍方公佈「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暫調條例」,嚴格規定在訓或現役軍人結婚的限制,對軍人強力約束,在其情慾不能循正常婚姻管道紓解下,只有找上「軍中樂園」宣洩。
另一方面,當年多數中下層軍人菲薄薪餉,也養不起一個家庭,談戀愛或說媒相親結婚,也是非常艱辛,解決性慾,非上「軍中樂園」不可。特約茶室的成員,有自願者、也有非自願者,極為複雜。
或因為家庭遭遇困難,而自願簽約;或因為犯罪,為了換取減刑或免刑,而被迫或自願加入。坊間傳言有婦女曾遭到政府單位強迫加入,或是未成年少女在軍方知情之下被迫成為雛妓,或部份成員遭到人口販子拐賣。
據曾管理特約茶室三十年的的士官長陳長慶說,軍中樂園的人才招募是透過台北招募站,絕非被抓來金門工作。1965年,台北市警局偵破人口販賣集團,誘拐未成年逃家少女,賣至關渡特約茶室,與桃園龍崗特約茶室。
在1969年,台北市議員宋霖康,中壢鎮清香亭妓女戶老闆林蜂蜜,紅玫瑰妓女戶老闆吳明章勾結,將三名未成年雛妓賣到桃園特約茶室,強迫接客,遭法院判刑三年不等徒刑。
那段時間的社會新聞中,也常有山地原住民少女,被誘拐,強迫至特約茶室接客的新聞。至1980年代之後,特約茶室逐步關閉,目前已經成為歷史名詞。1990年,金門的特約茶室結束營業。
1992年,馬祖梅石村及東引的特約茶室也結束營業,從此,台灣的特約茶室走入歷史。
性交易除罪化一直是個極受爭議的議題,每個人都有生理上的需求,這時候如果有一個適當的管道可以發洩,或許可以減少許多性侵害的發生;但另一方面性交易除罪化又容易造成青少女誘拐、逼良為娼的不肖商人增加。
台灣現在的環境似乎不太適合讓性交易除罪化,除了台灣對性觀念仍然不夠開放,再加上父權的社會結構,如果真的要讓性交易除罪化,除了要有健全的娼妓制度(如娼妓須領取執照,並在限制地點和限定時間交易)之外,還必須先讓性教育更加普及才是。